Youtube官网资讯:
2004年12月,在YouTube正式推出的近6个月前,新泽西州萨德尔布鲁克市的19岁少年加里·布罗斯玛(Gary Brolsma)录制了一个对嘴视频,歌曲名叫《椴树下的爱》(Dragostea Din Tei),布罗斯玛在一个论坛发现了它。《椴树下的爱》于2003年发布于罗马尼亚,其演唱者是来自摩尔多瓦的合唱团体O-ZONE,它第二年便传遍了欧洲。歌词是罗马尼亚语,但不会这种语言的网友都称其为《努玛努玛》(Numa Numa), 因为这个发音在歌曲中出现了很多次。
事实上,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布罗斯玛的《努玛努玛》是互联网的第一个病毒视频。十多年后,我们仍会不时听见那个熟悉的旋律。要么是因为广告商偷懒,不想去找比它更酷、更流行的口水歌,于是干脆就它了;要么是因为人们回忆起互联网早期的现象级歌曲,脑海中总会浮现它。美剧《海军罪案调查处》(NCIS)中有一个情节,年轻的职员热情地向他们的上司、特工吉布斯介绍《努玛努玛》,还向他解释什么叫病毒视频,而吉布斯却毫无兴趣。这首歌就像一道门,隔开了两代人。2006年,道格拉斯·沃尔克在他的书《信徒》(Believer)中写道:“每个人看到那个拿着光剑模仿绝地武士的胖男娃都会大笑,每个人都想成为唱《努玛努玛》的那个人,我们都向往那种来自心底、毫不遮掩的喜悦,我们都想在椅子上晃来晃去,对着口型模仿一首完全听不懂的歌曲。”
《椴树下的爱》从未登上过美国排行榜,但对于有些网龄的年轻人来说,它的旋律再熟悉不过了。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布罗斯玛,正是他的《努玛努玛》让这首歌火遍天下,火到连娱乐界的大腕儿也听过。当我第一次听到有“美国南岸说唱之王”之称的T.I.和天后蕾哈娜合唱的《做自己》(Live Your Life)时,几乎从椅子上跌了下来。《做自己》竟然使用了大段《椴树下的爱》的旋律!2008年美国娱乐圈最受瞩目的两个明星的合唱,其灵感却源于一个19岁男孩。当时的我觉得很不可思议,但现在早已恍然大悟。
为什么《努玛努玛》能在Youtube网络平台获得成功?
《努玛努玛》之所以成为第一个病毒视频,并不在于视频里布罗斯玛的表现,而是人人都可以观看并且分享该视频。谁没在自己的卧室里声情并茂地唱过自己喜爱的歌呢?这可是乐迷的共同回忆啊。《努玛努玛》的火爆程度告诉我们,这种共同回忆极具价值,它将我们的经验上升为艺术。每当我们想起这首歌,脑海里就会浮现它的视频。《努玛努玛》获得成功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它将流行音乐文化的创造权力交到了普罗大众的手里,它不再是专业人士的特权,因此观众、粉丝扮演的角色不容小觑。感谢YouTube的存在,粉丝也可以像布罗斯玛那样在自己的卧室演唱《努玛努玛》,然后上传到YouTube,从而把这种个人经验分享给整个YouTube群体,成为粉丝对这首歌的集体记忆的一部分。
诸如YouTube之类的网络平台,很早就在探索如何将个人的日常行为转变为视频艺术,对口型就是方法之一。多年来,在用户制作的音乐视频中,对口型视频占据王者地位,显然观众对其情有独钟。从技术角度讲,对口型类似于我们平常所说的假唱。不同的是,假唱需要歌手先录歌曲,然后再在现场进行唇型配合,对口型则无须预录。说到对口型,我们总会联想到一个设计精美的舞台,一组歌手轮流出现在镜头前,每人负责唱几句,动作、表情浮夸。这种类型的视频起源于2007年,当时风投公司Connected Ventures的员工(分别来自旗下两家子公司CollegeHumor和Vimeo)下了班没事干,便玩起老歌假唱,歌曲是哈维·丹吉尔的Flagpole Sitta。他们的视频让成千上万人跃跃欲试,其中有上班族,也有高中生和大学生。2011年,美国《新闻周刊》发表了一篇文章,将密歇根州的大急流城形容为垂死之地。为了回应这一侮辱,该市关闭了市中心,以便拍摄一个5000多人参与的对口型视频。只见视频中,警察、消防员、体操运动员、一个婚礼派对里的所有人、冰雕艺术家、足球运动员、啦啦队和行军乐队等各行各业的人走上市中心的街头,他们一边游行,一边对口型哼唱唐·麦克林的名曲《美国派》(American Pie),共同展现这座城市丰富而美好的生活。有美国第一影评人之称的罗杰·埃伯特(Roger Ebert)将这个视频奉为“有史以来最棒的MV”。
在我看来,对口型这种娱乐方式实在太深入人心。我本人的对口型假唱历史则至少追溯到我9岁的那一年。那时我学会了嘻哈组合Tag Team的成名曲《呜呼!(就是它)》[“Whoomp!(There It Is)],于是便在全班同学面前露了一手。不知道那时的我有没有凭借此举打动哪位姑娘的芳心,反正我自己很陶醉。用喜爱的歌曲 来搞笑给我一种很棒的体验。我承认我也可以真唱,但是我更偏爱用对口型的演唱方式表达自己。
通过Youtube网络平台使得传统的娱乐方式地位进一步提高
YouTube这样的网络平台使得参与和制作对口型视频的人越来越多,这种娱乐方式在流行文化中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我刚开始研究YouTube那会儿发现的第一批热门视频当中,就有一个对口型视频,作者是15岁的芝加哥男孩基南·卡希尔(Keenan Cahill)。卡希尔很喜欢“水果姐”凯蒂·佩里的成名曲《花样年华》(Teenage Dream),于是在家用笔记本电脑的摄像头制作了这首歌的对口型假唱视频。视频中的他动作夸张,一双眼睛像是定格在眼镜上……原来,卡希尔生来就患有VI型黏多糖贮积症,但这种罕见疾病恰恰使他的热情和活力更具感染力。视频一炮而红,最后,连水果姐本人都在推特上@基南·卡希尔:“给你比心。”随后,艺人纷纷给卡希尔发信息邀他一起合作。说唱歌手50美分(50 Cent)就与卡希尔一起制作了《在我之上》(Down On Me)的对口型视频,这首歌的原唱是50美分和歌手杰瑞迈·费尔顿(Jeremih Felton)。接下来的几个月,对口型男孩卡希尔的创作之路一发不可收。他在卧室、客厅和酒店房间里创作了许多对口型视频,合作对象包括贾斯汀·比伯、着名电子舞曲组合LMFAO、全能歌手杰森·德鲁罗(Jason Derulo)、嘻哈歌手里尔·乔恩(Lil Jon)、法国歌手大卫·库塔(David Guetta)、牙买加裔传奇歌手肖恩·金斯顿(Sean Kingston)等,甚至还有传奇性棒球队旧金山巨人队。在卡希尔跟电视真人秀《泽西男孩》(Jersey Shore)的知名嘉宾DJ 保罗(DJ Pauly D)合作对口型假唱视频后,卡希尔的创作终于成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
对口型假唱连同其他粉丝音乐视频,成为不那么精致的网络音乐世界和精雕细琢的主流音乐世界之间的一座桥梁,这一特殊的形式将两个世界的距离拉得越来越近。
在对口型男孩卡希尔爆红差不多5年后,美国有线电视频道斯派克(Spike)推出了连续剧《对口型假唱大赛》。话说吉米·法伦的《今夜秀》有一个经典环节是邀请大牌明星对口型“演唱”流行歌曲。这个单元太受欢迎,以至于被斯派克相中,单独拎出来做成了连续剧,一问世就取得了成功,成为史上获评最好的剧集,之后陆续出现了十多个海外改编版本。
这个节目的创意其实源于一个司机——一个正在开车的明星司机。一天,着名演员约翰·卡拉辛斯基(John Krasinski)开车载着他的妻子——同为演员的艾米莉·布朗特(Emily Blunt),还有他们的朋友——英国喜剧演员斯蒂芬·莫昌特(Stephen Merchant)。那时,卡拉辛斯基正准备上吉米的《今夜秀》,他便和妻子、朋友一起讨论一些上节目可以用到的搞笑桥段。“要不我们用对口型的方式表演电影《8英里[7]》(8 Mile) 中的一个片段?”卡拉辛斯基问莫昌特。后者说:“好啊!不如咱们现在就在车里试试吧!”于是,三人随着莱昂内尔·里奇的《那一夜》(All Night)、威尔·史密斯的《轰!震动房间》(Boom! Shake the Room),以及黑街合唱团的《不要犹豫》(No Diggity),开始在车里表演,肢体动作很夸张。上节目的段子就这么搞定了。那么效果究竟如何?“虽然这个桥段有些老套,可效果依然很好。”卡拉辛斯基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说,“吉米跟我说,‘哦,天,这东西要火’。”
卡拉辛斯基的想法确实谈不上新颖,他只不过利用自己的明星效应将网络流行搬上了电视荧屏。正如《今夜秀》的执行制片人卡西·帕特森在接受《娱乐周刊》采访时所说:“网上掀起的对口型视频流行文化现象,并不是《今夜秀》的杰作。人人都热爱用这种方式表达自我,我打赌泰勒·斯威夫特也会一边开车一边对口型假唱别人的歌。这已经成为当今流行文化的一部分。”
感谢布罗斯玛、卡希尔和卡拉辛斯基将对口型假唱艺术分享给大众。这种艺术形式乍听可能有点儿缺乏原创性,但事实上却极具表现力,也很个性化。这种艺术使我们和音乐之间产生更深刻的互动,这种互动几乎和音乐作品本身一样重要。对口型的重点不在假唱者,也不在音乐作品,而是两者之间的互动。它使我们能够将自己钟爱的音乐深深融入日常生活。一个好的对口型视频,口型和画面必须做到完全同步。这意味着,你需要反复听、反复练。正因为如此,这种艺术形式是人们与音乐之间深入互动的真正体现。
从宏观层面看,人们对这种视频的追捧揭示了一种趋势——网友越来越喜欢用自己热爱的音乐来表达自我。YouTube再次满足了这种需求,网友自我表达的中心从卧室、教室、街坊邻里和歌舞厅悄无声息地转移到互联网流行文化的阵地。人们和音乐之间的互动越来越重要,它甚至可以决定一首歌曲的成败。
YouTube视频到了创造对嘴兴起缘于权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