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图的始祖Photoshop如何来处理人像修图|Youtube官网(@电脑教室)频道



哈啰,大家好
拜智慧型手机和平板普及之赐
现在每个人的手机里
都免不了有些可用来美肤瘦脸的 App
而今天我们就来看看 P 图的始祖 Photoshop
又是如何来处理人像修图
我们会谈到的工具和主题
包含了「修复笔刷工具」
遮色片美肤技巧
表面模糊滤镜
高低频磨皮
以及「液化」滤镜
说到人像修图
就不能不提到 Photoshop 里一个元老级的工具
也就是「修复笔刷工具」
这个工具跟「仿制印章」的使用方式完全相同
而两者的差别
在于「仿制印章」是原封不动的
将来源影像复制到目的地
而「修复笔刷」会自动调整
来源影像的明暗与色彩
使其能够更自然的融入背景
因此也更适合用来进行人物皮肤的美化
为了保持原始影像的完整
以及更佳的编修弹性
我们可以在使用「修复笔刷」前
先新增一个空白图层
我将它命名为「修复笔刷」
并且将取样的样本
指定为「目前及底下的图层」
至于笔刷的大小
我们可以按住 Alt 和滑鼠右键不放
左、右拖曳可以控制笔刷直径
上、下拖曳则可以控制笔刷的硬度
接着,我按住 Ctrl 和空白键不放
启用「放大镜工具」
拖曳滑鼠来将画面拉近
我按住 Alt 键
将脸颊指定为「修复笔刷」的取样来源
Alt 放开之后
再慢慢地将眼袋和鼻梁上的压痕
利用取样点的影像覆盖过去
按住空白键不放时
则可以移动画面
我们可以随时按住 Alt 键设定新的取样点
来达到更自然的合成效果
即使是脸上的法令纹
对于「修复笔刷」来说也完全不是问题喔
当然,在进行人物修图时
常有「修过头」的情形
导致人物显得不够自然
这时我们不要忘了
「修复笔刷」所产生的影像都位于独立的图层
因此我们可以降低图层的不透明度
来控制皱纹的深浅
如此就可以达到比较自然的效果
另一个常用于人像修图的工具
叫做「污点修复笔刷工具」
它顾名思义就是可用来
移除面积较小的瑕疵
使用前我们同样可新增一个空白图层
并且在工具列勾选「取样全部图层」的选项
这个工具不需要设定任何的取样点
只要直接使用滑鼠涂抹要移除的痘疤或痣等
Photoshop 就会自动修补这些区域啰
处理好脸部上的小瑕疵之后
接下来我们来看人像修图的另一个重头戏
也就是大家常听到的「美肤」
或「磨皮」
在早期数位后制
还不是那么普及的年代
许多人常会采用「模糊滤镜」
搭配「遮色片」的概念来进行合成
具体的做法
是将人物复制之后
先套用像是「高斯模糊」类型的滤镜
将强度调高到皮肤看起来很平滑的程度
再按下「确定」
由于人物此时的五官、头发等也跟着变模糊了
因此我们可以在「图层遮色片」的选单中
新增一个黑色的遮色片
来隐藏目前的模糊图层
接着,我们启用「笔刷工具」
色彩设为「白色」
然后使用笔刷涂抹的方式
将美化好的皮肤涂在我们想要的位置
你可以把遮色片想像成是一个面具
凡是白色的范围都是面具覆盖的区域
也就是模糊图层的内容
而黑色范围是面具没有覆盖到的地方
因此就会显露出底下清晰的原始影像
除了传统的遮色片技巧之外
Photoshop 也有一些较为聪明的模糊滤镜
例如「表面模糊」
它可以在模糊影像的同时
自动保留脸部的影像细节
临界值愈高则模糊的范围也愈大
无论是传统的遮色片
或是「表面模糊」滤镜
虽然它们操作简单、效果明显
但是它们都有着共同的缺点
就是在高解析相片中的人物皮肤
会失去原有的纹理细节而显得不够真实
尽管有些人尝试使用「杂讯」滤镜
来减低这种平滑感
但整体而言却很难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而过去这几年
许多 Photoshop 的使用者在进行人物修图时
纷纷投向了一个名为
Frequency Separation 的技术
它的中文直译是「频率分离」
也有人将它翻译为「高低频磨皮」
而它也是目前公认
效果最自然的一种美化皮肤方式
说到「频率」
一般人都会将这个名词联想到
与「时间」相关的事件
像是一分钟心跳多少次
或是声音每秒的震动次数等
不过,在这里所采用却是「空间」的概念
也就是在一个固定的范围中
影像变化的剧烈程度
如果我们将一张影像
简化为高、低两个频率的话
低频所包含的
是那些大面积的色调、渐层、明暗等
而高频的影像
则包含了颜色反差较大的细节
例如物体表面的纹路质感
网路上也曾经流传过一个错觉影像
就是一张照片近看像是爱因斯坦
而远看却是玛丽莲梦露
其实它的原理
就是一张综合了高、低频的相片
只是人眼在不同的距离观看物体时
能感知到的影像细节也会有所差异
所以,将高、低频的概念应用在人像修图时
基本上就是将皮肤上的毛细孔等纹理
保留在「高频」图层
然后再针对「低频」图层的内容
也就是皮肤中不均匀的颜色分布
进行柔化处理
使用这种方式
便可以在最大的限度下保持真实的皮肤质感
使修图的结果更加自然
在实际操作时
我们可以将背景图层
利用快速键 Ctrl +J 复制出两个图层
接着,我将底下的图层重新命名为「低频」
上面的图层命名为「高频」
然后将高频图层暂时隐藏起来
我们先来制作低频的影像
如同先前所说
低频主要包含了大面积的色调和明暗变化
因此使用「高斯模糊」滤镜
自然是取得低频影像最简单的方式
我在对话框中略为增加高斯模糊的强度值
大约能到隐藏毛细孔的程度之后
再按下「确定」
至于高频影像的制作则稍微复杂一些
因为这边必须运用到
两种「混合模式」的概念
其中一个是「减去」
「减去」的目的
是将高频影像从原始图档中抽离出来
它的原理是将上、下两个图层的像素数值相减
以这张 RGB = 255 的白色背景来说
减去上方图层的白色飞鸟
所得到的结果就得是 RGB = 0 的黑色飞鸟了
而另一个会运用到的混合模式是
「线性光源」
使用这个模式的目的
是要让高频和低频合成为一个影像时
画质能够忠实于原始的图档
它的基本概念
是将上方图层视为一个光源
如果光源的色彩愈亮
则连带的会使底下的影像也跟着变亮
反之则愈暗
OK,我们实际来操作看看
我将「高频」图层设回显示的状态
并且执行一个叫做「套用影像」的指令
这个指令可以让你直接指定你要混合的图层
以及你要套用的混合模式
我将混合模式设为「减去」
而减去的对象则是「低频」图层
此时,你会发现减去的结果
会使「高频」图层变成一片漆黑
与「低频」影像重叠时
也没有办法恢复为原图的外观
因此,我们可以逆推「线性光源」的计算公式
将目前的像素值除以 2
再加上 128
如此就可以成功地抽离出高频影像
同时当我们将高频影像的混合模式
设为「线性光源」时
合成的结果与原始图档也是完全相同的
OK,当高频图层
已经成功地保留住皮肤纹理之后
我们就可以针对低频图层
开始进行美化的工作
我开启「快速遮色片」
来协助我设定美化的范围
我对着快速遮色片连按两下滑鼠左键
将遮色片所代表的色彩
指定为「选取区域」
按下「确定」
接着,我们就可以利用黑色的笔刷
来涂抹要柔化的范围
使用快速遮色片的好处
是我们可以清楚地掌握笔刷的大小和硬度
也因此省下了设定选取区边缘羽化的麻烦
当关闭快速遮色片时
这些遮色片的色彩会转变成选取区
这时我们可以执行「高斯模糊」滤镜
并且将强度值调高
使皮肤的色彩能够平滑均匀
完毕后再执行「取消选取」就 OK 了
这些步骤乍看之下也许有些繁琐
不过如果能善加利用快速键
会使整个流程加快不少
像快速遮色片的快速键是键盘的 Q
重复执行上一次的滤镜是 Ctrl +Alt +F
而取消选取的快速键则是 Ctrl +D
当然,人像修图并没有固定的标准
要修到什么程度
基本上是取决于个人的主观与美感
不过善用这些指令与工具
却可以让你在进行影像后制时
享有更高的自由度来实现自己的想法
OK,当低频图层美化到一个段落之后
你可能会发现某些细小的瑕疵
其实是存在于「高频」图层
如果遇到这种状况
我们可以将高频图层选取起来
并且启用「污点修复笔刷工具」
取消勾选「取样全部图层」的选项
然后就可以使用滑鼠将它们直接涂抹掉
而如果你想要比较修图前、后的差异
你可以按住 Alt 键不放
点击背景图层来检视原始影像
再点击一次就可以显示所有图层
来比较修图后的结果
影片的最后
我们来看一下 Photoshop 知名的「液化」功能
也就是许多人拿来减肥瘦身的神器
使用液化滤镜之前
我们可以先利用 Ctrl +Shift +Alt +E
来将目前所有的图层合并至一个新图层
然后将这个新图层
利用滑鼠右键转换为「智慧型物件」
接着再打开「滤镜」选单
来执行「液化」指令
早期的液化指令主要是利用笔刷推挤
或是使用缩拢
膨胀工具来美化人物的五官
你可能也看过一些失败的范例
像是在进行液化修图时
连同背景也一同被扭曲了
为了避免这种情形
你可以在进行变形之前
先到左侧的工具列启用「冻结遮色片」
来绘制所谓的保护区
如此再使用指尖工具进行推挤时
红色的范围就不会受到变形的影响
而在变形完毕之后
我们就可以再使用「橡皮擦」
来移除所有的遮色片
在较新的 Photoshop 版本中
液化滤镜也加上目​​前很常见的
脸部侦测功能
因此我们可以不用再小心翼翼的推挤
只要轻松地拖曳五官附近的控制点
就能完成人像照片的润饰
最后,由于我们先前已将此图层
转换为「智慧型物件」
因此液化滤镜
是以「非破坏性」的方式来修改影像的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在图层面板内
对着「液化」连按两下滑鼠左键
就可以重新开启液化滤镜
来接续先前的编辑啰
OK,那今天的 Photoshop 介绍我们就聊到这里
我们同样下回再见,拜拜